发布日期:2025-02-05 12:59 点击次数:164
海南岛是中国的第二大岛屿,也是当前中国(大陆)版图的最南端。
然而,在古代,中国的最南端并不是海南,而是越南,且其纬度要更南。从历史角度来看,越南被纳入中国版图的时间,甚至早于海南。
自汉朝以来,中国便在越南设立了有效的行政区划。至于海南,虽曾一度被中原王朝占领,但随后被遗弃,直到隋唐时期,才逐渐建立起稳固的统治。
越南曾位于中国领土的最南端。
尽管如此,历史的最终走向却是,经过1000年的中国统治,越南最终实现了独立,而海南岛则完全融入了中国的领土。
为何中国失去了对越南的控制,却能够牢牢掌握海南岛?
一、海南与越南并入中华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伟业后,秦始皇派遣大军南征,征服了从岭南至越南北部的广大地区,并将越南北部划归象郡统治。
秦朝疆域
秦汉交替之后,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下令军队越过琼州海峡,将海南岛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这一举措发生在越南纳入中国版图的一个世纪之后。
西汉时期的地图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进入岭南地区的路径从中原王朝的腹地出发,受到丘陵山地和复杂河网的影响,使得中原王朝的统治逐渐减弱。然而,中原、岭南与越南之间的陆路通道依然存在。红河平原土地肥沃,适宜开发,这为越南的骆越人吸收中华文化提供了条件,并最终促使他们发展成为京族。
从中原到越南,必须翻越层层山脉。
越南北部的总面积接近15万平方公里,其中红河平原约占2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地势平坦,河流交错,水网密布。得益于这一自然条件,水稻、甘蔗等农作物可以实现一年三熟,从而使得农作物的总产量相对较高。
西汉初期,官方统计显示,两广及越南地区的总人口约为120万(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其中有63%的人口居住在红河平原。即便考虑到许多岭南汉族因被地主隐匿户口而未能统计在内,红河平原仍然是当时岭南地区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
可见,红河平原在当时是中国南方自然环境和人口承载力最为优越的地区之一,甚至超越了同一时期的珠江三角洲。
三角洲地区非常适合人类开发利用。
与之相比,海南岛的面积仅为3.3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据了38.7%,台地则占了49.5%,而平原的比例仅为11.2%,其地形条件并不适宜大规模农业开发。
琼州海峡的天然屏障严重限制了中原王朝对海南岛的统治。海南的原住民为俚人(骆越族的一支,后来演变为黎族),他们的文化习惯与汉人差异悬殊。而且,当时俚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仍处于原始部落阶段。俚人屡次起义反抗汉朝的统治,导致华夏文明在该地区的传播受到了显著制约。
西汉对海南的统治仅限于岛屿的北部地区
西汉并未特别重视海南岛这个偏远的小岛,其实际统治范围仅限于岛屿北部的沿海平原一带。对于海南全岛的统治,西汉更多是形式上的。
在同一时期,越南正稳步发展,红河平原上田地纵横交错,已逐渐成为西汉王朝重要的农业基地。
公元前46年,珠崖(海南)再次发生叛乱。此时,汉朝正面临中原的巨大灾难,国力大幅衰退,汉元帝无力同时应对,遂下令放弃海南岛。
海南地貌
海南岛被遗弃后,依然保持着原始、未开化的面貌。那时,黎族的生产力和社会组织形态都处于极为落后的状态,缺乏自主发展的动力。即便西汉将海南岛弃置,黎族依旧没有能力在当地建立起国家形式的组织。
与此同时,越南在两汉时期得到进一步开发,中国的控制范围长期保持在今天的越南中部,成为汉朝的最南疆。京族在不断吸收华夏文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并开始拥有了初步的民族认同感。
南京地区的民族分布
汉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三国割据的时代,位于江南的吴国特别重视越南的开发与建设。吴国不仅将越南从两广地区中独立出来,还设立了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划——交州,其行政中心设在红河平原。
吴国曾派兵进攻海南岛,但最终因气候等因素撤军。与越南相比,海南的开发难度更大,投入的成本也更高,吴国因此未再继续对海南用兵。
随着五胡乱华和衣冠南渡的局势变迁,中国再次进入了长时间的南北朝分裂局面。为了应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南朝无力顾及海南岛。自西汉时期放弃防守海南以来,这座岛屿一直未能纳入中华版图,而越南则逐渐成为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吴地区
与面积较小、地形复杂且发展滞后的海南岛相比,越南的红河平原在经过两汉魏晋时期的开发后,已逐渐演变为中国的重要农耕区。
即使在分裂的时代,中国依旧不断健全其在越南的行政体制,并实施直接统治。儒家思想与汉语通过官办教育得以传播,越南以及岭南等地区迅速融入了中华文化圈。
被遗弃的海南,依旧保留着黎族主导的原始部落社会结构,而越南在融入华夏文明的进程和开发水平上,远远超过了海南。
红河平原地区
公元6世纪,梁朝统治着中国南方,为了巩固统治,梁朝与岭南地区的冼氏大族结盟。在冼氏家族的支持下,许多海南岛的土著纷纷前来归附。
梁武帝决定借机重新恢复对海南岛的直接统治。大约在公元540年,梁朝在岛上设立了崖州。自此,海南岛时隔近500年重新纳入了中华版图。
南朝梁朝重新夺回对海南的控制
二、大唐余晖:北部湾的地缘变局
隋朝统一中国后,首次在海南岛南北设立了三个郡,实现了全岛的郡制管理。
唐代在巩固前朝环岛行政布局的基础上,试图将政权机构的设置扩展至海南岛的内陆山区。
此时,海南岛沿海地区已被隋唐时期迁徙而来的汉人移民所占据,掌控了这一带;而内陆的山地仍由黎族部落(生黎)所统治,二者之间则存在少数已经开始汉化的黎族(熟黎)。
随着建制的恢复,以及各类被贬官员和农业移民的到来,海南才真正开始融入华夏文明的进程,这一过程比越南晚了将近800年。
唐的域图
除了行政区划体系逐步完善外,海南岛在隋唐时期成为了那些失宠或得罪宗室官员的流放地,成为了他们的避难之所。与此同时,海南沿海的汉族聚居区不断扩大,随着贬谪官员及农业移民的到来,岛上的汉化进程也得到了加速。
唐朝这一举措加剧了汉族与土著黎族之间的矛盾。然而,唐朝此时国力鼎盛,完全有能力应对海南岛黎族的叛乱。为此,唐朝在海南岛南北设立了治理机构,并将黎族的生活区域局限于岛内的内陆地区。
因此,黎族若希望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唯有与汉族合作,这为中原政权完全融入海南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黎族的生产力相对落后,与汉族移民之间存在各自为政的心态。海南岛的汉化与开发主要依赖于数量有限的汉族移民推动,而沿海各州县的官员则全由汉人担任。
唐朝虽然加大了对海南的统治力度,但中部山区依然未能完全纳入其控制之下。
唐代海南归属于岭南道,未设立独立的行政区划。与之相比,越南则设有独立的行政区域——安南都护府。当地的京族在生产力、社会结构及人口规模上,明显强于海南的黎族。红河平原的开发,主要依靠已汉化的京族,而非汉族移民。
越南的豪族在汉化过程中逐渐崛起并壮大。例如,黎氏家族在爱州(今越南清化)便经历了多个朝代的传承。从南朝梁、陈到隋朝,黎氏家族连续三朝世袭爱州刺史职务。而在唐代,京族的杜氏家族,如杜英策、杜怀璧等人,甚至未经过科举考试便被任命为越南地方州郡的刺史。
唐代的越南与海南
唐玄宗时期,李鄠担任安南都护,但因擅自处决京族豪族,唐朝为了安抚京族豪族,将其流放至海南。从中可以看出,京族在当地拥有极大的影响力,而这一点是仍处于原始生产状态的海南黎族所无法比拟的。
必须指出,汉族移民是海南开发的主要推动力,因为黎族的原始且落后的社会组织无法有效促进海南的开发。此外,海南在行政上一直隶属于两广地区。
越南开发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京族,京族早已形成了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红河平原本身便可视为一个独立的地缘板块,当地被设立为独立的行政区,这一切为越南日后脱离中国的控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越南远离唐朝的统治核心
唐朝中后期,中国对越南的控制逐渐减弱,京族的豪族开始崛起。公元10世纪初,唐朝灭亡,中华大地陷入分裂,越南的豪
越南的独立
海南岛依然于刀耕火种的始状态,像越南京族样,借助中国乱世的机遇始状态,缺乏越南京族那样,在中国乱世中自立门户、建立国家的能力。
971年,北宋征服南汉,全面纳入两广和海南岛,海南岛再次归属中原王朝的统治,并隶属广南西路(即今广西的前身)。
北宋初期,宋朝计划重新征服越南。公元981年,宋朝趁越南国内动荡之机派兵南侵,最终在白藤江遭遇越军的挫败。
在北方辽国和西夏的巨大压力下,北宋无暇也无力再向越南这个蛮夷之地投入更多的资源。经过白藤江一战后,北宋放弃了征服越南的计划,越南最终以朝贡国身份融入中国的宗藩体系,彻底实现了独立。
随着中国社会重心逐渐南移,靠近重要对外贸易路线——海上丝绸之路的海南岛,日益引起了关注。宋代对海南岛的行政区划也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
海上丝绸之路
从两晋时期到南宋建立,中国北方历经数百年多次大规模的战乱,北方人口在三轮大规模南迁中不断迁移。随着江浙一带人口的剧增,福建成为了承接新一轮人口外溢的主要地区。
福建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稀少,导致了严重的人地矛盾。随着闽南地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大批闽南人通过海路迁往海南岛,宋代的移民潮为海南岛的闽南文化与土著文化融合奠定了基础。同时,中原王朝对海南岛的实际控制也逐渐增强。
福建省地形图
从唐宋时期到蒙元时代,闽粤汉人在大规模南迁的过程中,海南岛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目的地。这场移民潮是海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深刻影响了海南的文化特色和人口结构的形成。
海南的落后与封闭面貌正在逐步改变,汉语和闽南语在海南岛扎根,最终演变成了海南话。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越南尽管发展较为完善,却鲜见闽粤地区的移民涌入。
闽南语的分布情况
海南黎族的发展相对滞后,尚未建立起独立的民族认同感,因此对汉人移民的防范心理较为薄弱。从唐末至宋元时期,伴随着汉人移民的逐步增加,海南沿海地区悄然完成了汉化进程。
越南的京族文化深厚完整,族群实力雄厚,早已在红河平原占据主导地位。汉人移民来到这里,不仅难以融入当地社会,甚至可能面临被排斥的境地。
越南独立后,在闽粤汉人看来,这片已经变成异国他乡的土地,其移民吸引力远不如仍属于中华版图的海南岛。
宋元时期,越南彻底成为了一个被征服的外域。
三、千年山河:海南与越南各自独特的发展历程
14世纪中叶,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明朝,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明朝设立的行政区划基本框架至今依然沿用,整个海南岛被划归琼州府,隶属于广东省。到了15世纪中期,琼州府下辖三州十县,这一行政结构一直持续到清朝末期。
15世纪初,越南发生了朝代更替,国内政局动荡不安。明成祖朱棣便以此为借口,对越南展开军事干预。
明朝曾短暂征服越南
明朝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征服了越南。然而,越南在此时已独立发展了四百多年,尽管在政治制度和社会风俗上深受华夏文明的影响,但京族等本土民族的文化特色也格外鲜明。
此时,越南人民已逐渐形成了独立国家的观念,他们不再认同明朝的统治,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由于长期的消耗,明朝在1427年最终撤出越南,越南恢复独立,越南人的身份认同感也因此进一步加深。
越南在南方的扩展,国家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从此以后,越南的封建王朝不断向南扩展其领土(南进),随着占族、高棉等民族聚集地区的并入,越南的整体国力逐渐增强,战略布局也日益扩大,中国的封建王朝已不再能够轻易吞并越南。
越南文化在多民族的融合过程中,其与华夏文明之间的差异愈加显著。尽管越南承认自己曾是中国主导的东亚宗藩体系的一部分,并且认可中国为其宗主国,但其独立的地位已不可逆转。
越南借鉴汉字创制的喃字
与之相比,海南岛在明清两代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海南与华夏文化的融合。明清时期,海南实行了双轨统治体制,除了沿海的汉化地区设立府州县外,对于内陆的黎族聚居区则设立土舍,推动汉化进程,同时任命黎族首领担任土官。
19世纪末,欧洲列强加强了对远东地区的殖民扩张,法国占领了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同时,中国主导的宗藩体系逐渐崩溃。
法国对越南的统治
在列强相互制衡的背景下,法国放弃了占领海南岛的企图,但依然强迫清朝政府签订条约,承诺“不得将海南岛割让给其他国家”。
民国成立后,中国的海疆危机依旧未得到解决。关于将海南岛独立设省、强化对海南的统治效力的提议一度引起广泛关注,但由于民国军阀间的内战,这一建省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近代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分布
新中国成立后,海南岛于1950年5月解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岛上得到了切实实施,长期以来保持高度自治的黎族山区,成功建立了本民族的自治区域,彻底融入了国家的行政体系。
在接下来的38年里,海南岛依然隶属于广东省,由于其地理位置位于国防前沿,海南的经济发展一度显得十分滞缓。
在建国初期,海南是广东省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海南作为沿海开放区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88年,海南岛正式脱离广东,独立设省,成为中国第31个省级行政区。这标志着海南自千余年前纳入中国版图以来,首次成为一个独立的省级行政区。
海南省成立
黎族也迎来了新的发展。自1953年至2024年,海南黎族人口从33万增长至163万,占海南总人口的比例从13.8%上升至15.9%。目前,海南岛的内陆仍然是黎族的主要聚居地,并设立了黎族自治县。
海南省行政区划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越南和海南岛最初都曾是中国封建王朝的边疆。然而,海南岛因其狭小的面积和广泛的山地,加之岛屿特有的地理限制,导致黎族文化在古代的发展缓慢,缺乏独立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无法孕育出独立的国家文明。
唐宋以来,汉族移民逐渐遍布岛屿周围的沿海地区。海南黎族无论从哪个方向进行对外交流或汲取文化进步,都只能与汉人接触。这使得海南黎族只能选择汉化,融入华夏文化,最终,海南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海南省少数民族语言的分布情况
越南被纳入中国版图的时间早于海南,而红河平原的沃土为当地农业文明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当海南黎族依然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部落生活时,汉化的京族已成为开发红河平原的主要力量。
在深受华夏文明影响之后,京族已在红河平原这一独立的地理区域内,凭借庞大的人口规模和明确的族群认同,逐渐扎根并形成了独特的群体。趁着中国分裂的时机,他们成功地脱离了中国的政治轨道。
红河平原是越南国家的核心区域。
截至目前,海南岛的人口刚刚突破1000万,而面积小于海南岛的红河平原却容纳了大约2500万人口。如果将整个越南北部的人口计算在内,总数接近4000万。
红河平原不仅是越南经济的核心引擎,也是其政治中心的所在,保障了越南在独立后成为东南亚地区重要的政治力量。自然环境的差异,最终导致了越南和海南两个地区的不同命运,一个走向独立,另一个则彻底融入了中国的版图。
Powered by 押大小单双正规app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